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的所有古诗文】

诗作特色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生平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父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广东抗清斗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他自小受父亲的思想影响颇深,并在父亲的指教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永历元年(1647),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永历三十二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人物年表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

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历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永历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永历十二年(1658)(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永历十三年(1659)(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历十五年(1661)(30岁),闻永历帝被俘,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永历二十二年(1668)(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历三十二年(1678)(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三日(5月30日)(69岁),病逝于广州。▲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陈恭尹的古诗文

崖门谒三忠祠

清代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凭吊感慨亡国

春日登粤王台

清代陈恭尹

花发高台磴道遥,粤王曾此拜中朝。谁云七郡初归汉,古者南交已宅尧。

江势急流宗渤澥,山光相望忆箫韶。炎州文物从来事,霸气千年倍寂寥。


古诗三百首写景

送吴制军至三水因纪昔游作百韵赠别

清代陈恭尹

未别不忍言,将别常蹙蹙。旌旗在前路,不获展心曲。

维时月在午,雨潦犹未足。高原土尚坼,平野苗稀绿。

处处桔槔声,未敌炎蒸酷。斗米逾百钱,农夫遂枵腹。

忆公下车始,颇亦忧饘粥。旧染污未除,遐陬莽犹伏。

冥心运元化,大力旋坤轴。三江匝五岭,九载皆秋熟。

西开官田戍,东建花城筑。海滨弛苛禁,万艘衔舻舳。

贵贱通有无,梯航极倭竺。珍奇溢都市,技巧眩心目。

南溟潮汐地,岛屿浮如鹜。潮生尽淹浸,及退仍为陆。

船行洲渚下,支络相洄澓。奸徒棹?䑠,捷径飞驰逐。

意外一疏防,坦途闻叫哭。自公严汛守,尺守皆有属。

摇飏芦苇外,雕戈间红纛。徒旅晓夕行,孤客投灯宿。

相谓百年来,太平此时独。海关新榷税,使者忧盈缩。

算课及渔舟,弃舟乃无屋。妻儿爨野岸,寝处巢林木。

减米获生全,赖公为补牍。牂牁数千里,发源自滇筑。

攒峰割云日,铦利侔刀镞。盘据百粤西,大半苗蛮族。

君长世相承,中华频改卜。其人殊倔强,其性同麋鹿。

得失几微间,赴死如蛾烛。有明中叶后,每每用杀戳。

泰山压群卵,安有不摧覆。于德乖好生,于武为已黩。

内地况骚然,所得焉足赎。岂闻抵恶鸟,辄以荆山玉。

公威久已著,更用恩为育。召其黠桀者,赐坐与酒肉。

貂裘及锦带,照曜归穷谷。传谕与而曹,邻好宜修睦。

毋自启衅端,祸及诸伯叔。君长咸感怀,稽首望辇毂。

边烽绝无警,一路蒙公福。粤于丙丁际,后乱而先复。

五营与有劳,恃功颇难畜。前人务优容,军政渐不肃。

及公明号令,童牛初就牿。戢其骄悍气,帖耳事轮辐。

亲随多骁健,功在征闽录。夹持类蓬麻,臂指从所欲。

乃知养士效,远虑素所蓄。从来成功人,土视金与粟。

恩赏既以行,有罚敢不服。公令重如山,其照明如旭。

东西山海隅,萑苻罔遗毒。朝发夕已擒,群奸畏神速。

大象本无形,政理难更仆。睹此一方民,安和异曩夙。

足知良工苦,非取悦时俗。往者破厦门,举世共瞻瞩。

谋断本独行,功成让先告。是知大臣心,舍己期相勖。

世人见浅近,事事求表暴。安识国手棋,下着关全局。

粤疆乱甫定,培养宜先笃。休息以无为,治世之蔘茯。

去其害马者,所以称良牧。老眼阅古今,或颇辨麦菽。

识时在俊杰,屈指不五六。怀刺每生毛,素耻事干渎。

长揖入军门,荷公不见督。疏狂谬宾礼,啸咏无拘束。

尚记数年前,维舟值秋菊。在坐王将军,酒阑命笺幅。

中间置几砚,杯斝罗四角。联诗公首唱,以次相赓续。

一人操笔吟,二客飞觞促。雕盘减玉馔,小品珍蔬蔌。

华灯继落晷,夜月生江澳。公才敏且健,珠玑泻千斛。

不离古典型,别出新机轴。于时有公会,百政方蔟蔟。

偶此一日闲,雅事洵难复。平沙列大幕,万马鸣山麓。

扁舟此追送,仿佛犹前躅。南北一分途,飞潜隔寒燠。

老态傍青门,生事依黄犊。目极车骑行,心为苍生祝。

朝端望风采,功伐存山竹。九重思鼓鼙,天厩归骅騄。

及此涉川时,扬帆发南隩。湘漓水清漪,洞庭秋沕穆。

想到黄金台,寒风已谡谡。童叟咽江湄,挥涕成霢霂。

何时天上霖,重作南人谷。伸章欲抒写,瞀乱笔先秃。

以质不以文,将为后世读。拜别还空山,云中望鸿鹄。


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励志哲理

四时白纻歌五首 其三 秋白纻

清代陈恭尹

素衣轻举襳袿红,朱唇不动音微通。如骄似怨不自容,翩若芙蕖秋被风。

轻弦细语传纤手,寄心赠君君不有。白云东下雁南飞,令颜一去不复归。


思念怀人孤寂

四时白纻歌五首 其四 冬白纻

清代陈恭尹

氍毹匝地朱复殷,鸣环顾步何姗姗。文犀约臂辟重寒,含声未吐气若兰,左顾右盼生光澜。

堂上清歌林外啭,积雪遥光凝玉面。双心一意俱回旋,百媚邀君流一眄,千秋万岁非所羡。


古诗三百首愁情分别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