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译文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清晨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农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村老见了我,十分欣喜,为我设宴,打开了酒樽。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刚端起酒杯,还未沾唇,一群横暴的士兵冲进大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为首的身穿紫衣,带着刀斧,乱嘈嘈地约有十几个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他们夺去我席上的好酒,又抢走我盘中的美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当主人的反而退后站立,恭敬地拱着手,好像来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种下它已有三十个秋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主人虽然爱惜它,也救它不得,看着他们拿斧头砍断树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他们口称是为皇上伐木营造的人,隶属皇上的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主人啊,你千万沉住气,不要开口,神策军中尉正受到皇上恩宠信任。
参考资料:
注释
晨游紫阁峰,暮(mù)宿山下村。
紫阁峰:终南山的著名山峰,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暮宿:傍晚投宿。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余:我。开一尊:设酒款待的意思。“尊”同“樽”。
举杯未及饮,暴卒(zú)来入门。
暴卒:横暴的士兵。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挟:用胳膊夹着。草草:杂乱粗野的样子。
夺我席上酒,掣(chè)我盘中飧(sūn)。
掣:抽取。飧: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主人退后立,敛(liǎn)手反如宾。
敛手:双手交叉,拱于胸前,表示恭敬。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奇树:珍奇的树。此句语本《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参考资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晨去游览紫阁3,傍晚投宿在山打农村。村老见了我,十分欣喜,为我设宴,打开了酒樽。刚端起酒杯,还未沾唇,一群横暴的士兵冲进大门。为首的身穿紫衣,带着刀斧,乱嘈嘈地约有十几个人。他们夺去我席上的造酒,又抢走我盘中的美飧。当主人的反而退后站立,恭敬地拱着手,造像来宾。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种打它已有三十个秋春。主人虽然爱惜它,也救它不得,看着他们拿斧头砍断树根。他们口称是为皇上伐木营造的人,隶属皇上的神策军。主人啊,你千万沉住气,不要开口,神策军中尉正受到皇上恩宠信任。
注释紫阁3:终南山的著名山3,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陕西通志》卷九引《雍胜略》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3上耸,若楼阁然。”故名“紫阁”。暮宿:傍晚投宿。余:我。开一尊:设酒款待的意思。“尊”同“樽”。暴卒:横暴的士兵。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挟:用胳膊夹着。草草:杂乱粗野的样子。掣(chè):抽取。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敛手:双手交叉,拱于胸前,表示恭敬。奇树:珍奇的树。此句语本《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3-24
赏析
此诗开头两德对宿紫山北关的缘由作“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关”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欣赏山峰上的美景。早晨欣赏“紫阁的美景,悠闲自得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关投宿,碰上的又是“关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的美好场面,作者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但是,“举杯未及饮”,不愉快的事发生“。开头四德,点明“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诗人与关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为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中间的十二德,先用“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德刻画“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败树。
写抢酒食的四德诗,表现出暴卒、作者和主人的三种不同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暴卒的暴,而且暗示“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伏线。
写两个抢劫场面,各有特点。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败树之时,却改变“态度,这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主情。诗人为“揭示其心理根据,先用两德诗写树:一则指明那树长在中庭,二则称赞那是棵“奇树”,三则强调那树是主人亲手种的,已长“三十来年。这说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地位,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败它,主人当然会“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暴卒的“自称”和作者的悄声劝告。
结尾的四德诗,在当时很好懂;时过一千多年,就需要作些注解,才能“解其深刻的含义。所谓“神策军”,在唐代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本来是西部的地方军;后因“扈驾有功”,变成“皇帝的禁卫军。唐德宗时,开始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他们以皇帝的家奴身份掌握禁卫军,势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皇帝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白居易曾上书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就包括“吐突承璀。所谓“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唐宪宗的时候,经常调用神策军修筑宫殿;吐突承璀又于唐元和四年(809年)领功德使,修建安国寺,为宪宗树立功德碑。因此,就出现““身属神策军”而兼充“采造家”的“暴卒”。做一个以吐突承璀为头子的神策军人,已经炙手可热“;又兼充“采造家”,执行为皇帝修建宫殿和树立功德碑的“任务”,自然就更加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诗是采取画龙点睛的写法。先写暴卒肆意抢劫,目中无人,连身为左拾遗的官儿都不放在眼里,留下悬念,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家伙究竟凭什么这样暴戾。但究竟凭什么,作者没有说。直写到主人因中庭的那棵心爱的奇树被败而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让暴卒自己亮出他们的黑旗,“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一听见暴卒的自称,作者很吃惊,连忙悄声劝告关老:“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前面的那条“龙”,已经画得很逼真,再一“点睛”,全“龙”飞腾,把全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惊人的高度。▲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5-856
创作背景
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前后,地点在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杜家庄。此时作者于长安任左拾遗。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9-360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查看详情】
猜您喜欢
甲辰岁九月一夜梦外舅天趣郑先生问幽冥之事但云海天月色秋茫茫觉而衍其语以寄哀情
外舅实天迈,神采冰玉相。明经擢巍科,气劘贾董场。
骅骝自超诣,鸾凤必高翔。辙环湖海间,著述成数囊。
弟子满京国,所至留馀芳。晔也樗栎材,谬选膺东床。
提撕感恩厚,取别亦已长。今夕复何夕,漏永犹未央。
分明入我梦,言笑如平常。载拜问所从,面诲辞慨慷。
海天既无际,月色秋茫茫。魂来波浪白,魂去云山苍。
音容遽相失,辗转何由忘。天地一蜾嬴,死生等行藏。
游魂乃其变,浩荡随飞扬。去来本无迹,暂寓无何乡。
情深自难已,揽衣涕泗滂。
圆阙朱光焰,横山翠微积。河汧流作表,县聚开成陌。
即旧在皇家,维新具物华。云连所上居恒属,
日更时中望不斜。三月沧池摇积水,万年青树缀新花。
暴嬴国此尝图霸,霸业后仁先以诈。东破诸侯西入秦,
咸阳北阪南渭津。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事往覆輈经远喻,春还按跸凭高赋。戎观爱力深惟省,
越厌陈方何足务。清吹遥遥发帝台,宸文耿耿照天回。
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每日名句: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