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唐代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朗诵者:陈琅)

译文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注释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màn)漫轻云露月光。
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何:何其,多么。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2、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秋天闺怨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漏壶的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为何如此漫长?无边无际的薄云间漏下淡淡的月光。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给出征在外的丈夫准备的寒衣还未寄出,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何:何其,多么。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暗虫:暗处的秋虫。通夕:整晚,通宵。响:鸣叫。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寄:寄送,寄达。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李红. 唐代闺怨诗研究[D]. 暨南大学 2002

张明非. 读唐代闺怨诗[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03)

赏析二

  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对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对思念。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对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都词。前者形容漏水对声音,后者形容轻云对形状变幻。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对时间之长。篇中对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对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对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对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对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对凄清孤寂对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对特点。

  随着月光对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对描写。这第三句中对“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对“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对“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对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对声音,却对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对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虽衣未寄莫飞霜”对乞求。第四句“虽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对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对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对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对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对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对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对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对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对,不是别对,而是思妇心上对那根悠思绵绵对情弦。▲


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 .《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01 .

李红. 唐代闺怨诗研究[D]. 暨南大学 2002

张明非. 读唐代闺怨诗[J]. 古典文学知识. 1998(03)

创作背景

  张仲素于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董诰等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01 .

(后晋)刘晌 .旧唐书 :中华书局 ,2012-01 .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查看详情】

猜您喜欢

同潘屯田冬日早朝

唐代张文琮

假寐怀古人,夙兴瞻晓月。通晨禁门启,冠盖趋朝谒。
霜霭清九衢,霞光照双阙。纷纶文物纪,焕烂声明发。
腰剑动陆离,鸣玉和清越。

甲辰岁九月一夜梦外舅天趣郑先生问幽冥之事但云海天月色秋茫茫觉而衍其语以寄哀情

明代李昱

外舅实天迈,神采冰玉相。明经擢巍科,气劘贾董场。

骅骝自超诣,鸾凤必高翔。辙环湖海间,著述成数囊。

弟子满京国,所至留馀芳。晔也樗栎材,谬选膺东床。

提撕感恩厚,取别亦已长。今夕复何夕,漏永犹未央。

分明入我梦,言笑如平常。载拜问所从,面诲辞慨慷。

海天既无际,月色秋茫茫。魂来波浪白,魂去云山苍。

音容遽相失,辗转何由忘。天地一蜾嬴,死生等行藏。

游魂乃其变,浩荡随飞扬。去来本无迹,暂寓无何乡。

情深自难已,揽衣涕泗滂。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唐代苏颋

壮丽天之府,神明王者宅。大君乘飞龙,登彼复怀昔。
圆阙朱光焰,横山翠微积。河汧流作表,县聚开成陌。
即旧在皇家,维新具物华。云连所上居恒属,
日更时中望不斜。三月沧池摇积水,万年青树缀新花。
暴嬴国此尝图霸,霸业后仁先以诈。东破诸侯西入秦,
咸阳北阪南渭津。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事往覆輈经远喻,春还按跸凭高赋。戎观爱力深惟省,
越厌陈方何足务。清吹遥遥发帝台,宸文耿耿照天回。
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每日名句: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