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其三

唐代刘禹锡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译文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2、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3、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注释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ráng)西春水縠(hú)文生。
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縠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译文及注释

译文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面波光粼粼。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一边唱着歌一边漫行。

注释瀼(ráng)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縠(hú)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三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赏析

  “江上朱楼”一首,写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

  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查看详情】

每日名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