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的古诗文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莫恨艰危日日多,时情其奈幸门何。
貔貅睡稳蛟龙渴,犹把烧残朽铁磨。
别鹤凄凉指法存,戴逵能耻近王门。
世间第一风流事,借得王公玉枕痕。
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铄金。
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
南华落笔似荒唐,若肯经纶亦不狂。
偶作客星侵帝座,却应虚薄是严光。
不劳世路更相猜,忍到须休惜得材。
几度懒乘风水便,拗船折舵恐难回。
由来相爱只诗僧,怪石长松自得朋。
却怕他生还识字,依前日下作孤灯。
老禅乘仗莫过身,远岫孤云见亦频。
应是佛边犹怕闹,信缘须作且闲人。
止竟闲人不爱闲,只偷无事闭柴关。
轰霆搅破蛟龙窟,也被狂风卷出山。
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
何如神爽骑星去,犹自研几助玉皇。
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
故园虽恨风荷腻,新句闲题亦满池。
初时拄杖向邻村,渐到清明亦杜门。
三十年来辞病表,今朝卧病感皇恩。
来时虽恨失青毡,自见芭蕉几十篇。
应是阿刘还宿债,剩拚才思折供钱。
芭蕉丛畔碧婵娟,免更悠悠扰蜀川。
应到去时题不尽,不劳分寄校书笺。
自伤衰病渐难平,永夜禅床雨滴声。
闻道虎疮仍带镞,吼来和痛亦横行。
昨日流莺今日蝉,起来又是夕阳天。
六龙飞辔长相窘,更忍乘危自著鞭。
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
不平便激风波险,莫向安时稔祸胎。
十年三署让官频,认得无才又索身。
莫道太行同一路,大都安稳属闲人。
曾闻劫火到蓬壶,缩尽鳌头海亦枯。
今日家山同此恨,人归未得鹤归无。
貔貅睡稳蛟龙渴,犹把烧残朽铁磨。
别鹤凄凉指法存,戴逵能耻近王门。
世间第一风流事,借得王公玉枕痕。
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胆徒倾致铄金。
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
南华落笔似荒唐,若肯经纶亦不狂。
偶作客星侵帝座,却应虚薄是严光。
不劳世路更相猜,忍到须休惜得材。
几度懒乘风水便,拗船折舵恐难回。
由来相爱只诗僧,怪石长松自得朋。
却怕他生还识字,依前日下作孤灯。
老禅乘仗莫过身,远岫孤云见亦频。
应是佛边犹怕闹,信缘须作且闲人。
止竟闲人不爱闲,只偷无事闭柴关。
轰霆搅破蛟龙窟,也被狂风卷出山。
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
何如神爽骑星去,犹自研几助玉皇。
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
故园虽恨风荷腻,新句闲题亦满池。
初时拄杖向邻村,渐到清明亦杜门。
三十年来辞病表,今朝卧病感皇恩。
来时虽恨失青毡,自见芭蕉几十篇。
应是阿刘还宿债,剩拚才思折供钱。
芭蕉丛畔碧婵娟,免更悠悠扰蜀川。
应到去时题不尽,不劳分寄校书笺。
自伤衰病渐难平,永夜禅床雨滴声。
闻道虎疮仍带镞,吼来和痛亦横行。
昨日流莺今日蝉,起来又是夕阳天。
六龙飞辔长相窘,更忍乘危自著鞭。
有是有非还有虑,无心无迹亦无猜。
不平便激风波险,莫向安时稔祸胎。
十年三署让官频,认得无才又索身。
莫道太行同一路,大都安稳属闲人。
曾闻劫火到蓬壶,缩尽鳌头海亦枯。
今日家山同此恨,人归未得鹤归无。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
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海上昔闻麋爱鹤,山中今日鹿憎龟。
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
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
神藏鬼伏能千变,亦胜忘机避要津。
四翁识势保安闲,须为生灵暂出山。
一种老人能算度,磻溪心迹愧商颜。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
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海上昔闻麋爱鹤,山中今日鹿憎龟。
爱憎止竟须关分,莫把微才望所知。
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
神藏鬼伏能千变,亦胜忘机避要津。
四翁识势保安闲,须为生灵暂出山。
一种老人能算度,磻溪心迹愧商颜。
闲韵虽高不衒才,偶抛猿鸟乍归来。
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
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
贤豪出处尽沉吟,白日高悬只照心。
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声貌由来固绝伦,今朝共许占残春。
当歌莫怪频垂泪,得地翻惭早失身。
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
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应平。
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
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
贤豪出处尽沉吟,白日高悬只照心。
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声貌由来固绝伦,今朝共许占残春。
当歌莫怪频垂泪,得地翻惭早失身。
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
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