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行

唐代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译文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6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注释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luó)洞口烟。
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chán)(yuán)
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写景写水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注释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6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创作背景

  李群玉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在这种状况下,不少人产生了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诗人们大多转向以抒写个人情思为主,而直接反映人民疾苦、社会疮痍的作品则不多见。李群玉也被时代所左右,这首《引水行》便是这样的作品。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8-1239

赏析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改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改。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到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到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到样,李群玉的到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洞形容新竹的光洁洌拔(见《昌谷北园新笋》),到里用“寒玉洞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洞而说“寒玉洞,是为了与“秋泉洞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洞,仿佛不可山。但正是到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到条“寒玉洞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山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洞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洞到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洞描绘的正是到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到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到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山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洞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洞。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到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洞。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到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洞,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洞,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到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到种美的事物,山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到首《引水行》了。▲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8-1239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查看详情】

猜您喜欢

同潘屯田冬日早朝

唐代张文琮

假寐怀古人,夙兴瞻晓月。通晨禁门启,冠盖趋朝谒。
霜霭清九衢,霞光照双阙。纷纶文物纪,焕烂声明发。
腰剑动陆离,鸣玉和清越。

甲辰岁九月一夜梦外舅天趣郑先生问幽冥之事但云海天月色秋茫茫觉而衍其语以寄哀情

明代李昱

外舅实天迈,神采冰玉相。明经擢巍科,气劘贾董场。

骅骝自超诣,鸾凤必高翔。辙环湖海间,著述成数囊。

弟子满京国,所至留馀芳。晔也樗栎材,谬选膺东床。

提撕感恩厚,取别亦已长。今夕复何夕,漏永犹未央。

分明入我梦,言笑如平常。载拜问所从,面诲辞慨慷。

海天既无际,月色秋茫茫。魂来波浪白,魂去云山苍。

音容遽相失,辗转何由忘。天地一蜾嬴,死生等行藏。

游魂乃其变,浩荡随飞扬。去来本无迹,暂寓无何乡。

情深自难已,揽衣涕泗滂。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唐代苏颋

壮丽天之府,神明王者宅。大君乘飞龙,登彼复怀昔。
圆阙朱光焰,横山翠微积。河汧流作表,县聚开成陌。
即旧在皇家,维新具物华。云连所上居恒属,
日更时中望不斜。三月沧池摇积水,万年青树缀新花。
暴嬴国此尝图霸,霸业后仁先以诈。东破诸侯西入秦,
咸阳北阪南渭津。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事往覆輈经远喻,春还按跸凭高赋。戎观爱力深惟省,
越厌陈方何足务。清吹遥遥发帝台,宸文耿耿照天回。
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

每日名句: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