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名句-中庸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第十一章》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庸·第十三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第十二章》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第二十七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