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计
- 三国志
- 三国演义
- 三字经
- 三略
- 世说新语
- 中庸
- 中论
- 中说
- 了凡四训
- 人物志
- 传习录
- 伤寒论
- 何典
- 元史
- 公孙龙子
- 六韬
- 列女传
- 列子
- 北史
- 千字文
- 南史
- 南齐书
- 反经
- 史记
- 司马法
- 吕氏春秋
- 吴子
- 周书
- 商君书
- 喻世明言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增广贤文
- 墨子
- 声律启蒙
- 太平御览
- 孔子家语
- 孙膑兵法
- 孝经
- 孟子
- 宋书
- 宋史
- 将苑
- 尉缭子
- 小窗幽记
- 尔雅
- 尚书
- 左传
- 幼学琼林
- 庄子
- 弟子规
- 战国策
- 文子
- 文心雕龙
- 新五代史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旧唐书
- 明儒学案
- 明史
- 易传
- 晋书
- 朱子家训
- 梁书
- 水浒传
- 汉书
- 浮生六记
- 淮南子
- 百战奇略
- 知言
- 礼记
- 管子
- 素书
- 红楼梦
- 罗织经
- 老子
- 聊斋志异
- 茶经
- 荀子
- 菜根谭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论衡
- 论语
- 说苑
- 贞观政要
- 资治通鉴
- 辽史
- 醒世恒言
- 金刚经
- 金匮要略
- 金史
- 镜花缘
- 陈书
- 隋书
- 随园诗话
- 韩非子
- 颜氏家训
- 鬼谷子
- 魏书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荀子·王制》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荣辱》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修身》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荀子·劝学》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非十二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人之生不能无群——《荀子·富国》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子·荣辱》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荀子·议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荀子·非十二子》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大略》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